日期
“六月” 相关资源
诗文库13389
人物库2056
古籍库93087
活动2442
人物库 唐朝
僧若虚五代 ? — 949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五代时诗僧
隐于庐山,数年持经,不出石室。
南唐国主累次徵召,皆不赴。
曾北游多年。
后汉隐帝乾祐中卒。
宋高僧》卷二五有传。
全唐诗》存诗3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隐居庐山
以诵经。
不出户室者。
累数年。
江南李氏慕仰之。
数徵聘。
终不起。
每曰。
老僧无德。
宁敢勤上命如此哉。
苟复频数不已。
则吾有遁之深山穷谷。
永与世辞而已尔。
自是朝庭不敢强。
或时以香茗衣物赐。
犹引却者不一。
则其清慎可知。
乾祐中。
盛夏坐亡。
身虽停久。
略无摧败之色。
秽恶之气。
噫异矣。
释若虚
隐于庐山
数年持经不出石室。
江南国主李氏钦尚其道。
累徵终不降就。
言老僧无能。
宁销王者归心。
若更相呼窜入深山矣。
或衣物则避让。
香则受之。
乾祐中盛夏坐终。
身不沮坏。
湓城人供养影相焉。
潭州释亡名
恒诵法华经口无他语。
长沙文昭王马氏。
特加礼重。
召入天策府湘西院供养。
然其语事诡异堪惊。
一旦召知佛殿僧。
令急襞掠佛像。
各就两厢。
僧皆谓为狂发。
相目而笑。
举止极甚忽切。
须臾自入正殿内。
据佛座而坐奄然而化。
举州道俗争礼焚香。
汉乾祐中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德韶五代至宋初 890 — 97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1—972 【介绍】: 五代宋初僧。
处州缙云人俗姓陈
幼出家于本郡,年十八诣信州开元寺受戒。
后唐庄宗同光中,寻访名山,参见知识。
后谒静慧禅师文益,于是大悟
天台山,见智顗遗迹,恍如旧居,建寺院道场,大兴法道,归依者众。
吴越钱俶嗣位,迎至杭州,尊为国师
有《传灯录》。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891-972) 俗姓陈处州龙泉(今浙江龙泉)人。
17岁出家,次年受戒于信州开元寺
后唐同光间曾历参投子大同、龙牙居遁等,终嗣法眼文益
归住天台山白沙道场。
台州刺史钱弘俶曾从其问道。
后汉隐帝乾祐元年(948)钱弘俶吴越王位后,尊之为国师
世称天台国师
从其学者甚众,以永明延寿最为有名。
宋高僧》卷一三、《景德传灯录》卷二五有传,后书录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宋诗
释德韶八九○~九七一),俗姓陈字惠舟(《嘉定赤城志》卷三五),处州龙泉(今属浙江)人,一说处州缙云(今属浙江)人(《宋高僧》卷一三)。
天台山,称德韶国师
后汉乾祐元年(九四八)吴越忠懿王钱俶即位,延请德韶,申弟子之礼。
宋太祖开宝四年卒,一说五年卒(同上书),年八十二。
景德传灯录》卷二五有传。
今录偈、颂各一首。
天台国师名德韶
处州龙泉人
生陈氏
母叶。
梦白光触体。
觉而娠。
生而杰异。
年十五。
有梵僧见之。
拊其背曰。
汝当出家。
尘中无置汝所也。
乃往依龙归寺剃发。
十八诣信州开元寺受满分戒。
后唐同光中
舒州投子庵主不契。
龙牙遁禅师问。
雄雄之尊。
因什么亲近不得。
曰。
如火与火。
曰忽遇水来。
又作么生。
曰。
汝不会我语。
又问。
天不盖。
地不载。
此理如何。
曰。
合如是。
惘然。
固要为说。
曰。
道者汝向后自会去。
疏山有矮师叔者。
精峭号能齧镞机。
问。
百匝千重是何人境界。
矮曰。
左搓芒绳缚鬼子。
曰不落古今师说。
矮曰不说。
曰为什么不说。
矮曰。
个中不辨有无。
曰师今善说。
矮骇之。
久而辞去。
所至少留。
见知识五十四人。
括磨搜剥。
穷极隐秘。
不知端倪。
心志俱疲。
至曹山。
但随众而已。
无所咨参。
有僧问。
眼禅师曰。
十二时中。
如何得顿息万缘去。
法眼曰。
空与汝为缘耶。
色与汝为缘耶。
言空为缘。
则空本无缘。
言色为缘则色心不二。
日用果何物为汝缘乎。
闻悚然异之。
又有问者曰。
如何是曹源一滴水。
法眼曰。
是曹源一滴水。
于是大悟于座下。
平生凝滞。
涣若冰释。
感涕沾衣。
法眼曰。
汝当大宏吾宗。
行矣。
无自滞于是。
天台
智顗禅师遗踪。
如故居。
眷然有终焉之心。
初寓止白沙时。
吴越忠懿王
以国子刺台州
雅闻韶名。
遣使迎之。
申弟子之礼。
日夕问道。
曰。
他日为霸主。
无忘佛恩。
汉乾祐元年戊申
王嗣国位。
遣使迎至尊。
事之以为国师焉。
说法简而要。
拨去枝叶。
曰古圣方便。
犹如河沙。
六祖曰。
非风幡动。
仁者心动。
是为无上心印。
至妙法门。
我辈称祖师门下士。
何以解之。
若言风幡不动。
汝心妄动。
若言不拨风幡。
就风幡处通取。
若言风幡动处。
是什么。
若言附物明心不须认物。
若言色即是空。
若言非风幡动。
应须妙会。
与祖师意旨了没交涉。
既非种种解会。
合如何知悉。
若真见去。
何法门不明。
虽百千诸佛方便。
一时洞了。
或问如何是古佛心。
答曰此问不弱。
又问亡僧迁化。
向何处去。
曰终不向汝道。
曰为什么不道。
曰恐汝不会。
问那吒太子
析肉还母。
析骨还父。
然后化生于莲花之上。
为父母说法。
未审如何是太子身。
曰大家见。
上座问。
故每曰。
大凡言句。
应须绝渗漏乃可。
僧随问。
如何是绝渗漏句。
曰汝口似鼻孔。
又曰。
中无色识。
色中无识。
识二俱空。
何能令见色。
则不能自见其己体。
若不能自见。
云何见馀物。
古圣方便。
皆为说破。
若于此明得寂静法。
不寂静法也收尽。
明得远离法。
不远离法亦收尽。
未来现在。
亦无遗馀。
名一法界。
何有遮障。
各自信取。
僧义寂者。
曰。
智者之教。
年祀寖远。
必多散失。
新罗国有善本。
愿藉禅师慈力。
致之使再开。
东土人天目。
于是以闻忠懿王
遣使航海。
传写以还。
适与智者同姓。
疑其后身也。
开宝四年辛未
华顶西峰忽摧。
声震山谷。
六月有星。
陨于峰顶。
林木皆白。
二十八日集众告别而化。
阅世八十有二坐六十有五夏。
赞曰。
闻僧问法
如何是曹源一滴水。
而法眼但曰。
是曹源一滴水。
乃开悟。
夫问词答语。
无所增损。
所谓悟者。
何自而发之。
及观所对问者。
如问古佛心。
对曰此问不弱。
如问如何是太子身。
对曰大家见上座问。
则问答之间。
不令意根椿立。
盖尝曰。
大凡言句。
须绝渗漏。
而学者方争趋微妙之域。
欲见祖师之心。
譬如趋越而首燕也欤。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缙云陈氏子。
幼年出家受具。
同光中
寻访知识。
初发心于投子。
次谒龙牙遁和尚问云。
雄雄之尊。
为什么近之不得。
牙云如火与火。
问忽遇水来又作么生。
答汝不会我语。
又天不盖地不载时如何。
答合如是。
不喻。
益。
牙谓曰。
汝向后自会去。
疏山百匝千重。
是何人境界。
疏云左搓芒绳缚鬼子。
进云。
不落古今师说。
疏云不说。
进云。
为什么不说。
疏云。
个中不辨有无。
进云。
师今善说。
疏大骇。
如是历参五十四善知识。
亦倦于参请矣。
后至临川但随众耳。
一日有僧问净慧如何是曹源一滴水。
慧曰。
是曹源一滴水。
其僧惘然。
则豁尔开悟于侧。
遂以所见似慧。
慧云汝向后当为国王师。
祖道光大。
吾不如也。
天台
州牧钱俶
以国王子。
向韶之名。
延请问道。
知其他日必贵。
因以佛法嘱累焉。
汉乾祐元年。
戊申果嗣国位。
忠懿王
即遣使迎致。
申弟子之礼。
择形胜地。
为作道场。
而般若其一也。
开堂说法。
凡十二会。
语多不录。
得其旨者。
遍天下。
智者顗公之传钞疏为多。
自唐季以五代之乱。
放失海外。
新罗诸国。
至是而忠懿以书币求于高句丽。
使一家教观全璧而还者。
韶之力也。
故世以智者后身云。
开宝四年辛未华顶西峰忽摧。
声震遐迩。
曰吾宁久乎。
明年六月
大星陨于峰顶。
林木变白。
方示疾于莲华峰众参问如常。
时二十八日
集弟子言别而逝。
寿八十二。
腊六十三。
释德韶者。
姓陈氏
缙云人也。
幼出家于本郡登。
戒后同光中寻访名山参见知识。
屈指不胜其数。
初发心于投子山和尚
后见临川法眼禅师
了心要。
承嗣焉。
始入天台山建寺院道场。
无几大兴玄沙法道。
归依者众。
汉南国王钱氏尝理丹丘
有先见之明。
谓曰。
他日为国王当兴佛法。
其言信矣。
遣使入山旁午。
后署大禅师号。
每有言时无不符合苏州节使
钱仁奉有疾。
遣人赍香往乞愿焉。
乃题疏云。
令公八十一。
仁奉得之。
甚喜曰。
我寿八十一也。
其年八月十一日卒焉。
凡多此类。
未终之前也。
华顶石崩振惊百里。
山如野烧蔓筵。
果应终。
焚舍利繁多营塔。
命都僧正赞宁为塔碑焉。
享年八十二。
法腊六十四。
开宝五年壬申岁六月二十八日也。
语录大行。
出弟子传法百许人。
其又兴智者道场数十所。
功成不宰心地坦夷。
术数尤精利人为上。
至今江浙间谓为大和尚焉。
论曰。
梵语禅那华言念修也。
以其触情念而无念。
终日修而无修。
又云正定也。
正受也正则廓然冥而定矣。
正受简邪思惟。
增遍计故。
所以奢摩他以寂静故。
三摩提以观如幻故。
若禅那者俱离静幻故。
始云菩萨不住此岸不住彼岸而度众生令登彼岸也。
若然者诸圣住处既如彼。
诸圣度生复若何。
稽夫法演汉庭。
极證之名未著。
风行庐阜
禅那之学始萌。
佛陀什秦摈而来。
般若多晋朝而至。
远公也密传坐法深斡玄机。
渐染施行依违祖述。
吴之僧会亦示有缘。
俱未分明肆多隐秘。
及乎慧文大士
肇寻龙树之宗思大禅翁继传三观之妙。
天台智者引而伸之。
化导陈隋。
名题止观粤有中天达磨哀我群生。
知梵夹之虽传为名相之所溺。
认指忘月。
得鱼执筌。
但矜诵念以为功。
不信己躬之是佛。
是以倡言曰。
吾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也。
此乃乘方便波罗蜜径直而度免无量之迂回焉嗟乎经有曲指。
曲指则渐修也。
见性成佛者。
顿悟自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
此心即佛毕了无异。
如此修證。
是最上乘禅也。
不立文字者经云。
不著文字不离文字非无文字。
能如是修不见修相也。
又达磨立法要唯二种。
谓理也行也。
然则直而不迂不速而疾。
云不立文字。
乃反权合道也。
尔时梁武不知魏人未重。
向少林而面壁。
慧可以神交。
亦犹白雪虽歌巴童寡和。
后则临汧。
牧圉子孙终号于强秦避狄。
岐邠文武乃成其王道。
可生璨。
璨生信。
信下分二枝。
一忍二融。
融牛头也。
忍生秀与能。
能传信衣。
若诸侯付子孙之分器也厥后此宗越盛焉。
荫车百辆。
尼拘树而展转垂枝施雨万方阿耨龙而连筵布润。
是时也应其悬记属于此人。
后来得道无央数。
是欤。
重之曰。
夫禅之为物也其大矣哉。
诸佛得之升等妙。
雌龙得之破障缠。
率由速疾之门无过此。
故今之像末斗诤复生。
师足既伤资争未已。
如闻此心是佛。
便言。
三十二相何无。
闻一路涅槃。
则曰。
八万法门何在。
曾不知经中发菩提此见佛性也。
云何修菩萨行。
此行布修行也。
因信不及无明所迷溺丧忘归。
何由复业。
或举经以示之。
则对曰。
此性宗法。
或谓之曰。
莫是魔说还焚毁否。
且置而勿论。
又欲弃之。
又欲存之。
不其惑乎。
昔者于阗诸部谓道行经为婆罗门书。
乌茶小乘谤大乘学作空华外道。
西乾尚尔此何惊乎良以六代宗师一期举唱。
但破百年之暗。
靡营一室之隳。
殊不知禅有理焉禅有行焉。
脱或戒乘俱急。
目足更资。
行不废而理逾明。
法无偏而功兼济。
然后如可与言禅已矣。
其如玄学多斥讲家。
目为数宝之人。
终困屡空之室。
那不见经是佛言禅是佛意。
诸佛心口定不相违。
施设逗根用有时处。
况以经江高国纪之名。
论海总朝宗之会毗尼一学轨范千途。
授形俱筑释子之基。
唱随行净沙门之业。
拟捐三事何驾一乘。
终包不足之羞。
岂倒转依之地。
通人不诮竖子何知。
佛事门中不舍一法。
吠声贻责迁怒伤人。
因击鼠以破盆。
为争抟而噬主。
自他俱有彼我须均。
纵横尽而成一秦。
气剂和而成一味者也。
今从贞观及于宋朝
于山选山露须弥而出海。
于羽求羽。
放金翅以腾空。
令其钻仰之俦慕此坚高之道矣。
吾徒通达无相夺伦。
譬若文武是一人之艺不能兼者互相非斥耳。
若相推重佛法增明。
酬君王度己之恩。
答我佛为师之训。
慎之哉。
慎之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晋高祖李皇后后唐
高祖后李氏。
后唐明宗第五女。
天成三年四月封永宁公主
长兴四年九月进封魏国长公主
清泰二年九月改封晋国长公主
晋天福元年十一月册为皇后
七年六月尊为皇太后
开运四年三月
少帝同迁于契丹之黄龙府。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缘德五代 898 — 97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8—977 【介绍】: 五代时僧。
杭州临安人俗姓黄
少出家于临安朗瞻院,后至天台山受戒。
已而至襄州清溪修禅,嗣清溪洪进。
后住洪州上蓝精舍。
宋齐丘见而异之,历请住舍利、幽谷、双岭诸刹,所至学徒自成规矩。
南唐李煜闻其名,召入禁中,敕住庐山圆通院。
卒谥道济禅师
禅师名缘德
杭州临安黄氏。
年十七。
师事东山老宿勤公。
剃发受具。
神观靖深。
中空外夷。
以精进为佛事。
年二十四遍游诸方。
烂熳丛席。
襄州清溪。
进禅师
栖迟不去久之。
江南李氏有国日。
混迹南昌上蓝寺
楚国宋公齐丘
至于经堂。
僧众趋迎。
阅经自若。
宋公傍立睨之。
不甚顾答。
宋公问。
上座看甚经。
德举示之。
宋公异焉。
力请住舍利幽谷双岭诸刹。
无所事去留。
所至颓然默坐而已。
而学徒自成规矩。
平生著一衲裙。
以绳贯其褶处。
夜申其裙。
以当被。
后主闻其名。
致至金陵
问佛法大意。
留禁中。
又创寺以居之。
昭惠后以其子宣城公薨。
施钱建寺。
庐山之阴。
石耳峰之下。
开基日。
得金像观世音于地中。
赐名圆通焉。
本朝遣使。
问罪江南后主
纳土矣。
胡则者据守九江不降。
大将军曹翰部曲。
渡江入寺。
禅者惊走。
淡坐如平日。
至不起不揖。
怒呵曰。
长老不闻。
杀人不眨眼将军乎。
熟视曰。
汝安知有不惧生死和尚耶。
大奇增敬。
而已曰。
禅者何为而散。
曰。
击鼓自集。
遣裨校击之。
禅无至者。
曰。
不至何也。
曰。
公有杀心故尔。
自起击之。
禅者乃集。
再拜。
问决胜之策。
曰。
非禅者所知也。
太平兴国二年十月七日
升堂曰。
脱离世缘。
乃在今日。
以衲衣并所著木屐。
留付山中。
使门人累青石为塔。
曰他日塔作红色。
吾再至也。
乃化。
阅世八十。
坐六十有三夏
谥曰道济禅师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泰钦南唐 ? — 97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74 【介绍】: 五代时僧。
魏州人
初住洪州双林院,次住洪州蓝山护国院及金陵龙光院。
晚住金陵清凉院,嗣法眼文益
世称法灯和尚
南唐李煜曾从其问法。
善以歌诗演法。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74 魏州(今河北大名)人。
五代南唐时禅僧世称法灯和尚
初住洪州双林院,次住洪州蓝山护国院及金陵龙光院。
晚住金陵清凉院,嗣法眼文益
后主李煜曾向其问法。
景德传灯录》卷二五、《五灯会元》卷一〇有传。
景德传灯录》卷三〇存《古镜歌》3首,《禅门诸祖师偈颂》存《拟寒山诗》10首。
《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泰钦
字法灯
魏府人也。
辩才无碍。
入法眼之室。
虽解悟逸格。
未为人知。
性忽略不事事。
尝自清凉。
遣化维扬。
不奉戒律。
过时未归。
一众传以为笑。
法眼遣偈往呼之。
既归。
使为众烧浴。
一日法眼问大众曰。
虎项下金铃。
何人解得。
对者皆不契。
适自外至。
法眼理前语问之。
谓大众何不道系者解得。
于是人人改观。
法眼曰。
汝辈这回笑渠不得也。
出世。
初住洪州双林。
次迁上蓝护国院。
未几。
李国主
请住清凉道场。
乃曰。
山僧
本拟深藏山谷。
遣日过生。
缘清凉老人有不了底公案。
所以出来。
为他了却。
若有人问。
便说似伊。
时一僧出问。
曳杖击之。
僧曰。
我有何过。
曰。
祖祢不了。
殃及儿孙。
国主从容问曰。
先师有何不了公案。
曰。
现分析者。
国主骇之。
开宝七年六月示疾。
告众曰。
老僧住持。
将逾一纪。
每承国王助发。
至于檀越道侣主事小僧
皆赤心为我。
默而难言。
或披麻带布。
甚违吾道。
我之遗骸。
但于南山智藏和尚左右。
乞一坟冢。
升沈皎然不沦化也。
又示众曰。
但识口必无咎。
纵有咎因汝有。
珍重。
二十四日
安坐而逝。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石重贵后晋 914 — 964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石重贵 出帝 942年—946年
开运 944年七月—946年 吴越忠献王钱弘佐、楚文昭王马希范、南平文献王高从诲也用此年号,15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14—964 【介绍】: 即五代后晋出帝又称少帝
石敬瑭兄子。
敬瑭厚爱之。
累拜开封尹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郑王,改齐王
敬瑭,对契丹称孙不称臣,契丹遂与之绝盟。
开运初,曾两次击退契丹军进攻。
开运三年契丹又大举入侵,虏重贵北迁,封负义侯后晋遂亡。
在位三年。
后十八年卒于建州
帝讳重贵
高祖从子。
唐天祐十一年生。
高祖所爱。
以为子。
天福三年开封尹
封郑王
六年广晋尹。
封齐王
七年六月即位。
开运三年
契丹迁帝于黄龙府。
降封负义侯
后徙建州
居塞北凡十八年。
在位五年。
年五十一。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李璟南唐 916 — 961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李璟 元宗 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 943年—961年
保大 943年三月—957年 楚恭孝王马希萼用此年号(八年至九年)
中兴 958年正月—958年二月
交泰 958年三月—962年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16—961 【介绍】: 五代南唐国君
初名景通改名瑶,又改名璟,以避后周庙讳,复改名景字伯玉
李昪子。
南唐国王,破闽灭楚。
后周南征,江北地称臣,去帝号,称南唐国主
好诗词。
在位十九年。
庙号元宗世称南唐中主
与子李煜合有《南唐二主词》。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16—961 初名景通改名瑶,又改,曾避后周讳改
字伯玉徐州(今属江苏)人。
南唐烈祖李昪之长子。
早年在庐山读书,后至江都辅政。
李昪受禅后,历封吴王齐王,任诸道兵马大元帅
升元七年(943)南唐皇帝位
保大末,为后周击败,失淮南之地,被迫去帝号,称国主,奉后周正朔。
后卒于南都
庙号元宗又称中主
两《五代史》、两《南唐书》皆有传,今人夏承焘有《南唐二主年谱》。
李璟多才艺,工为诗词。
其词仅存4首,但蕴藉含蓄,深沉动人。
李煜齐名,世称南唐二主
后人辑二人词为《南唐二主词》。
全唐诗》存诗2首、断句3联。
唐诗汇评
李璟916-961),初名景通字伯玉徐州(今属江苏)人。
南唐先主李昪长子。
保大元年(943)嗣位。
中兴元年(958)奉表附周,去帝号,称南唐国主
在位十九年卒,庙号元宗
多才艺,好文学,善诗词。
全唐诗》存诗二首。
本名璟
字伯玉
先主昪长子。
年十岁官驾部郎中
累进诸卫将军
司徒平章事知中外诸军事都统
先主受禅。
封吴王
封齐王
诸道兵马大元帅
先主殂。
袭位。
改元。
保大。
十三年
周世宗南侵。
遣使请奉正朔。
不许。
中兴元年
周再南侵。
表请献江北郡县。
避周讳更今名。
下令去帝号。
奉正朔。
显德七年
宋受周禅。
遣使如宋贺即位。
建隆二年六月殂。
年四十六。
告哀于宋。
请追复帝号。
僭谥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
庙号元宗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明崇俨初唐 ? — 67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79 【介绍】: 洛州偃师人
明山宾五世孙。
高宗乾封初,应岳牧举,调黄安丞,以奇技自名。
擢冀王府文学
盛夏进雪,四月献瓜。
累迁正谏大夫
陈时政,多托鬼神言。
后为盗刺杀于东都。
谥庄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李怀忠五代至宋初 ? — 97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78 【介绍】: 涿州范阳人初名怀义
太祖后周时,累迁殿前都指挥使
开宝间从征晋阳时盛暑,身中流矢而战愈奋。
还,终授日骑左右厢都指挥使
尝谏阻太祖留都西京
太宗立,迁侍卫步军都虞候大同军节度
后改步军都指挥使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威秀
威秀
龙朔中庄严寺沙门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史未详乡里氏族。
博达善辞章。
尤勇于义。
龙朔二年四月十五日
诏僧道。
于君亲。
自今皆当致拜如礼。
其时二宗。
莫知计之所出。
乃援引晋宋典故。
及本朝事迹。
所未尝行。
然后按据经论。
言所以不可之理。
明白洞达。
切于事情。
以表进于上。
即诏百官。
中台集议。
谓不宜拜者。
五百三十九人。
宜拜者。
三百五十四人。
六月诏。
不拜君。
以全其节。
在亲则拜如前指。
寻亦废。
秀之抗表。
寔是月之二十一日也。
继时诸僧于蓬莱宫。
欲再进表申请。
中台方集议。
遂止。
乃各投启状于所与往来勋贵。
以求其营护而已。
时宣律师
亦上雍州沛王启。
荣国太夫人启等。
则皆唱之也。
先佛之制斯隳矣。
释威秀
不知何许人也。
博达多能讲宣是务。
志存负荷勇而有仪。
其于笔语掞张特推明敏。
无何天皇即位。
龙朔二年四月十五日
敕勒僧道咸施俗拜。
时则僧徒惶惑罔知所裁。
嗟教道之中微。
君玉之慢法。
乃上表称沙门不合拜。
徵引诸史爰历累朝抑挫。
朝才发令夕又改图。
皆非远略也。
方引经律论以为量果。
词皆婉雅理必渊明
如云故出家不存家人之礼。
出俗无沾处俗之仪。
其道显然百代不易之令典也。
表上敕百官集中台都议其事。
时朝宰五百三十九人请不拜。
三百五十四人请拜时大帝至六月
敕不拜君而拜父母。
寻亦废止。
秀之为法实谓忘身乎。
抗表之际当年四月二十一日也。
京邑僧等二百馀人往蓬莱宫申表上请。
时相谓等曰。
敕令。
详议拜否未定。
可待后集。
等乃退。
于是大集西明寺
相与谋议。
共投启状闻诸达官贵戚。
若救头然。
时宣律师雍州沛王
启别上荣国太夫人启等秀之批鳞。
所谓以身许法也。
博达多能。
讲宣是务。
志存负荷。
勇而有仪。
其于笔语掞张。
特推明敏。
无何天皇即位。
龙朔二年四月十五日
敕勒僧道咸。
施俗拜。
时则僧徒惶惑。
罔知所栽。
嗟教道之中微。
叹君臣之慢法。
乃上表。
沙门不合拜。
徵引诸史。
爰历累朝。
引经律论。
以为量果。
词皆婉雅理必渊明
如云出家不存家人之礼。
出俗无沾处俗之仪。
其道显然。
百代不易之令典也。
表上敕百官集中台都议其事。
时朝宰五百三十九人。
请不拜。
三百五十四人。
请拜。
京邑僧等二百馀人。
往蓬莱宫申表上请。
于是大集西明寺
相与谋议。
共投启状。
诸达官贵戚。
若救头然。
秀之批鳞。
所谓以身许法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李治初唐 628 — 683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李治 高宗 天皇大帝 649年—683年
永徽 650年—655年 650年,新罗开始使用唐朝年号
显庆 656年—661年二月 为避讳唐中宗李显的名字,因此唐朝人追称显庆年号多称明庆,又作光庆
龙朔 661年三月—663年
麟德 664年—665年 《旧唐书》、《新唐书》都称是龙朔三年十二月,诏改明年正月一日为麟德元年。但是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纪元钞》则记载“龙朔四年六月一日改”,与史书的记载相差半年。
乾封 666年正月—668年二月
总章 668年二月—670年二月 《旧唐书》和新疆出土的《唐纪元钞》作乾封三年二月改元总章元年;《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作乾封三年三月改元
咸亨 670年三月—674年八月
上元 674年八月—676年十一月
仪凤 676年十一月—679年六月
调露 679年六月—680年八月
永隆 680年八月—681年九月 因避讳唐玄宗李隆基的名字,唐朝人多称永崇
开耀 681年九月—682年二月
永淳 682年二月—683年
弘道 683年十二月—683年十二月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8—683 【介绍】: 唐朝皇帝。
字为善
太宗第九子。
太宗贞观五年封为晋王
十七年,立为太子
即位后,多承太宗旧制。
曾出兵击平西突厥,又命李绩率六总管兵攻高丽
后废王皇后,立武则天皇后
在位三十四年,卒谥天皇大帝
帝讳
太宗第九子。
贞观二年生。
五年封晋王
十七年四月册为皇太子
二十三年六月即位。
年二十二。
咸亨五年八月称天皇。
在位三十四年。
年五十六。
谥曰天皇大帝
庙号高宗
追尊天皇大圣大宏孝皇帝
集八十六卷。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沈廷瑞唐末宋初 ? — 98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洪州高安人
沈彬子。
有道术。
性坦率,豪于觞咏,举动异俗。
盛夏附火,严冬单衣,数十年不易。
或林栖露宿,竟日不返,老而不衰。
时人异之。
约卒于宋初。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85 高安(今属江西)人。
南唐吏部郎中沈彬次子。
初名有邻,后弃妻入道,居玉笥山易名廷瑞
又曾寄食阁皂山
有道术。
时称沈道者
性嗜酒,常纵酒行歌,游于守宰之门。
江南野录》卷六、陆游南唐书》卷七有传。
全唐诗》存诗4首,其中3首传为其卒后所作,当出后人依托。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玄逵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俗姓胡润州江宁(今江苏南京)人。
少出家,长于律学,诗文书法俱工。
高宗咸亨中,年二十五、六,欲往印度观法,行至广州,染风疾而不得行。
返归吴越,旋卒。
义净印度闻其死讯,作诗寄悼。
义净大唐西域法高僧》卷下收其事迹,并录其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唐诗》误收于义名下。
玄逵律师者。
润州江宁人也。
俗姓胡
令族高宗
兼文兼史。
尚仁贵义。
敬法敬僧。
枝叶蝉联。
嘉声靡坠。
律师则童子出家长而钦德。
及其进具卓尔不群。
遍闲律部偏务禅寂。
戒行严峻诚罕其流。
听诸大经颇究玄义。
博玩文什草隶尤精。
空有三衣袒。
膊为饰。
不披覆膊衣角搭肩。
入寺徒跣行途著屡。
纵使时人见笑高节曾不间然。
不卧长坐。
讵胁安眠之席。
杜多乞食。
宁过酒肆之门。
善人皆爱草鞋巧知。
皮亦无过鉴者。
足不履地能闲露脚。
是仪嗟乎。
此子闇与理谐。
激扬清波。
耻汩泥而从俗。
独醒在旦。
岂共醉而居昏。
绕于丹阳一而遂即同契。
南上昆季留连怆矣。
三荆之析友于攀绝。
伤哉八翼之离。
以为传法在怀无抑高节。
行至广州遂染风疾。
以斯婴带弗遂远怀。
于足怅恨而归返锡吴楚。
年二十五六。
僧哲师至西国云。
其人已亡。
有疚于怀。
嗟乎不幸。
胜途多难验非虚矣。
实冀还以法资空有郁蓝之望。
复欲旋归遗锷。
徒怀陇树之心。
乃叹曰。
淑人斯去。
谁当继来。
不幸短命。
呜呼哀哉。
九仞希岳。
一篑便摧。
秀而不实。
呜呼哀哉。
解乎易得。
行也难求。
嗟尔幼年。
业德俱修。
传灯念往。
婴痼情收。
慨乎壮志。
哀哉去留庶传尔之令节。
秉辉曜于长秋。
于时师言离广府还望柱林。
去留怆然自述赠怀云尔。
五言。
标心之梵宇。
运想入仙洲。
婴痼乖同好。
沈情阻若抽。
叶落乍难聚。
情离不可收。
何日乘杯至。
详观演法流。
净以咸亨元年西京寻听。
于时与并部处一法师
莱州弘袆论师。
更有二三诸德。
同契鹫峰标心觉树。
然而一公属母亲之年老。
遂怀恋于并川。
袆师遇玄瞻于江宁
乃敦情于安养
玄逵既到广府复阻先心。
唯与晋州小僧善行同去。
神州故友索尔分飞。
印度新知冥焉未会。
此时踯躅难以为怀。
戏拟四愁聊题两绝而已。
五言。
我行之数万。
愁绪百重思。
那教六尺影。
独步五天陲。
五言(重自解忧曰)。
上将可凌师。
疋士志难移。
如论惜短命。
何得满长祇。
于时咸亨三年坐夏杨府。
初秋忽遇龚州使君冯孝诠。
随至广府
与波斯舶主期会南行。
复蒙使君命往岗州。
重为檀主及弟孝诞使君孝轸使君郡君宁氏郡君彭氏等。
合门眷属。
咸见资赠。
争抽上贿各舍奇餐。
庶无乏于海途。
恐有劳于险地。
笃如亲之惠。
顺给孤之心。
共作归依同缘胜境。
所以得成礼谒者
盖冯家之力也。
岭南法俗。
共鲠去留之心。
北土英儒。
俱怀生别之恨。
至十一月
遂乃面翼轸背番禺
鹿园而遐想。
望鸡峰而太息。
于时广莫初飙。
向朱方而百丈双挂。
离箕创节。
弃玄朔而五两单飞。
长截洪溟。
似山之涛横海。
斜通巨壑。
如云之浪滔天。
未隔两旬果之佛逝。
经停六月渐学声明。
王赠支持送往末罗瑜国(今改为室利佛逝也)复停两月转向羯荼。
至十二月举帆还乘王舶渐向东天矣。
从羯荼北行十日馀至裸人国向东望岸可一二里许。
但见𦳃子树槟榔林森然可爱。
彼见舶至争乘小艇有盈百数。
皆将𦳃子芭蕉及虅竹器来求市易。
其所爱者但唯铁焉大如两指。
得𦳃子或五或十。
丈夫悉皆露体。
妇女以片叶遮形。
商人戏授其衣。
即便摇手不用。
传闻斯国当蜀川西南界矣。
此国既不出铁亦寡金银。
但食𦳃子藷根无多稻谷。
是以卢呵最为珍贵(此国名铁为卢呵)其人容色不黑量等中形。
巧织团箱。
馀处莫能及。
若不共交易便放毒箭。
一中之者无复再生。
从兹更半月许望西北
遂达耽摩立底国。
即东印度之南界也。
去莫诃菩提及那烂陀可六十馀驿。
于此创与大乘灯师相见。
留住一载。
学梵语习声闻论。
遂与灯师同行取正西路。
商人数百诣中天矣。
去莫诃菩提有十日在。
过大山泽路险难通。
要藉多人必无孤进。
于时净染时患身体疲羸。
求趁商旅因不能建。
虽可励己求进五里终须百息。
其时有那烂陀寺二十许僧。
并灯上人并皆前去。
唯馀单己孤步险隘。
日晚晡时山贼便至。
援弓大唤来见相陵。
先撮上衣次抽下服。
空有绦带亦并夺将。
当是时也。
实谓长辞人代。
无谐礼谒之心。
体散锋端。
不遂本求之望。
又彼国相传。
若得白色之人杀充天祭。
既思此说更轸于怀。
乃入泥坑遍涂形体。
以叶遮蔽扶杖徐行。
日云暮矣营处尚远。
至夜两更方及徒侣。
闻灯上人村外长叫。
既其相见令授一衣。
池内洗身方入村矣。
从此数日。
先到那烂陀敬根本塔。
次上耆阇崛见氎衣处。
后往大觉寺礼真容像。
山东道俗所赠紽绢。
持作如来等量袈裟。
亲奉披服。
濮州律师附罗盖数万为持奉上曹州道禅师寄拜礼菩提像亦为礼讫。
于时五体布地一想虔诚。
先为东夏四恩。
普及法界含识。
龙华初会遇慈氏尊。
并契真宗获无生智。
次乃遍礼圣迹过方丈。
而届拘尸。
所在钦诚。
鹿园而跨鸡岭。
住那烂陀寺十载求经。
方始旋踵言归还耽摩立底。
未至之间遭大劫贼。
仅免剚刃之祸。
得存朝夕之命。
于此升舶过羯荼国。
所将梵本三藏五十万馀颂。
唐译可成千卷。
㩲居佛逝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慧云初唐 655 — ?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5—? 【介绍】: 唐僧。
湖湘人俗姓姚
十岁时从南岳祖禅师出家,弱冠于岳寺受具足戒,专营福事,为士庶所钦。
东京相国寺
历游荆郢江浙,所至劝人舍资造寺庙,前后共成二十余所,多有灵异之相。
时号造寺祖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姓姚氏
湖湘人
麟德初
十岁。
辞父母。
出家于南岳
弱冠受具戒。
游历幽胜。
随有废弛。
辄营治。
如是至凡寺宇二十馀。
久视初
驻锡浚郊。
夜宿繁台。
望有异气。
起汴水北园池中。
且访其地。
乃知其为歙州司马郑景宅也。
因杖屦以往。
见池阔甚。
澜漪浩渺无际涯。
下布天影。
而参差轇轕。
有宫殿楼阁状。
独叹曰。
此可以致吾力矣。
神龙二年
徙居濮州报成寺。
发愿募金。
写就丈八弥勒像。
树殿池旁。
且拟名其寺为福慧。
以安奉之。
伐材聘工。
将底功绪。
景龙二年
始从景购得其宅。
或出古碣土中。
记曰齐天保六年乙亥岁
创建国寺。
于是行部使者
命迎像其地。
仍撤殿材。
以定建国额。
刑部尚书王志愔
采访使
将诏指尽撤天下无名额寺宇。
并收铜铁像。
送近寺。
规模已备。
所欠者仅绘饰尔。
既值此诏。
竟中辍。
乃焚香涕泣。
日夕膜拜于像前曰。
苟事必成。
当现奇瑞。
顷之像首发金色光。
辉烛天壤。
合城聚观叹异。
或瞋视谤言。
则目盲口喑。
为像前悔过而愈。
皆誓奴役终其身。
未机上闻诏赐额相国
先是上于潜邸。
尝符梦想
复诏佛授。
记寺大德明干。
捡挍功德。
毋令官府烦扰。
中书舍人贾曾
侍郎平章事岑羲
悉捐俸赀以助。
玄宗受内禅。
先天中
上皇躬御翰墨。
书额以赐。
诏大德真谛。
并弟子品官。
并持幡华以侈之。
久而卒。
葬东郊。
至今寺庄影堂在焉。
号造寺祖师
释慧云
姓姚氏
湖湘人也。
性识精明气貌疏朗。
高宗麟德元年
正十岁矣。
邈然有出尘之志。
二亲多厌沮之。
其心匪席不可卷也。
父哀其所愿。
从往南岳祖禅师禀承慈训。
而能黠慧好味经教。
沈默如也。
至于弱冠于岳寺受具足法。
自专护戒且善毗尼。
寻罢讲科专营福事。
发言响答化俗风从。
立事绝私士庶钦揖。
乃出重湖而游荆郢。
江南振锡浙汭携囊。
务在劝人令舍悭病。
随处盖造葺修寺宇二十馀所。
皆功成不宰。
天后久视元年江北行化因缘未会。
长安元年来观梁苑
夜宿繁台。
企望随河北岸有异气属天。
质明入城寻睹。
歙州司马宅西北园中池沼。
徙步临岸见澜漪中有天宫影。
参差楼阁合沓珠璎。
门牖䌽绘而九重仪像逶迤而千状。
直谓兜率之宫院矣。
睹兹异事喜贯心膺。
吾闻智严经说。
琉璃地上现宫殿之影。
此不思议之境界也。
今决拟建梵宫答其徵瑞。
乃挂锡于安业寺。
神龙二年丙午濮州属县报成寺。
发愿为国摹写弥勒像。
举高一丈八尺。
募人出赤金。
于时施者委输逡巡若丘阜矣。
遂振橐籥程巧工。
一铸克成。
相好奇特殆景龙四年庚戌六月温王让位奉睿宗
叔父也。
景云元年于寺东廊南隅造别殿安圣容。
治材方议版筑。
檀越众议纷纭未成建树。
至二年辛亥福慧寺经坊北。
贸新安典午郑景宅。
方事兴工掘得古碑。
北齐天保六年乙亥岁置建国寺。
乃高欢嗣子文宣帝也。
睹之者皆惊叹。
同舍利弗悲蚁垤焉。
采访使君称异再三。
遂沿此记改福慧为建国寺。
迎取安业圣容及殿材至寺。
太极元年五月十三日
改元延和
是岁刑部尚书王志愔采访使
至浚郊宣敕。
应凡寺院无名额者并令毁撤。
所有铜铁佛像收入近寺。
移所铸像及造殿宇门廊。
犹亏䌽缋。
遇新敕乃辍工。
于弥勒像前泣泪焚香。
重礼重告曰。
若与此有缘当现奇瑞策悟群心。
少顷像首上放金色光照曜天地。
满城士庶皆叹希有。
是时生谤毁者随丧两目。
又有舌肿一尺许者。
远近传闻争来瞻礼。
舍施如山乃全胜概。
像坐垂趺人观稽颡。
涉恶报者云望像为其悔过。
斯须失明者重视。
舌卷者能言。
皆愿为寺之奴持钟扫地也。
采访使王志愔贺兰务同录祥瑞。
奏闻睿宗潜符梦想。
有敕改建国之榜为相国
盖取诸相王龙飞故也。
仍敕佛授记寺大德明干。
同共检校功德勿令州府烦扰。
中书舍人贾曾侍郎崔沼给事中卢逸中书侍郎平章事岑羲
皆捐俸禄共构因缘。
或启发心之元
或施外护之力。
先天中行传神于潞邸。
玄宗即位。
至八月十五日上皇御书寺额。
奉诏令大德真谛并弟子二人品官一人赍敕赐幡华及寺额至。
迎受悬挂。
道化梁园身荣福树。
百龄有限四相交迁。
终于寺之别院。
葬今京之东郊寺庄塔亭存焉。
时号造寺祖师
去世后天宝四载造大阁号排云。
肃宗至德年中造东塔号普满者。
至代宗大历十年毕工。
造塔。
僧能分身行化难测品阶。
文殊维摩是王府友吴道子装塑。
开元十四年
玄宗封回敕车政道往于阗国
摹写天王样就寺壁画焉。
僧智俨募众画西库北壁。
三乘入道位次皆称奇绝。
今之殿宇皆大顺年火灾之后盖造。
宋太祖重修。
翰林待诏高益笔迹壁画。
时推笔墨之妙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宝思惟唐 ? — 72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1 【介绍】: 唐时印度迦湿密罗国僧。
本名阿尔真那
专精律品,尤妙咒术。
武则天长寿中洛阳,译《不空罥索陀罗尼经》等七部
中宗神龙后不务翻译,唯勤礼诵。
后于龙门山天竺寺居之,年百余岁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华言宝思惟
北印土迦湿密罗国人。
刹帝利种。
天后长寿二年
洛都
诏于天宫寺传。
中宗神龙丙午
徙佛授记天宫福先等寺。
出不空罥索陀罗尼经等七部
睿宗太极元年。
六月。
诏详定入藏施行。
自尔益务礼诵。
每于晨朝。
磨香水涂浴佛像。
而后食。
至老死弗倦。
衣钵之外。
随得随施。
尝于龙门山
西域制度搆寺。
就名之西域而居其徒。
开元九年终寿百馀。
阿你真那
华言宝思惟
印度迦湿密罗国人。
刹帝利种。
幼而舍家禅诵为业。
进具之后专精律品。
而慧解超群学兼真俗。
乾文咒术尤攻其妙。
加以化导为心无恋乡国。
天后长寿二年届于洛都
敕于天宫寺安置。
即以其年创译。
中宗神龙景午
于佛授记天宫福先等寺。
出不空罥索陀罗尼经等七部
睿宗大极元年四月
太子洗马张齐贤等缮写进内。
其年六月敕令礼部尚书晋国公薛稷右常侍高平侯徐彦伯等。
详定入目施行。
那自神龙之后不务翻译。
唯精勤礼诵修诸福业。
每于晨朝磨香为水。
浴佛像后方饮食。
从始洎终此为恒业。
衣钵之外随得随施。
后于龙门山请置一寺。
制度皆依西域
因名天竺焉。
门徒学侣同居此寺。
精诚所感灵应寔繁。
寿百有馀岁。
开元九年终于寺。
构塔旌表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李旦初唐 662 — 71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62—716 【介绍】: 唐朝皇帝。
高宗第八子。
初名旭轮改名轮,又更现名。
通训诂,工草隶书。
封殷王,改豫王
母武后废其兄中宗,立为皇帝。
及改国号周,赐姓武,以为皇嗣
中宗房州还,复为皇太子,封其为安国相王
中宗被杀,其子李隆基起兵诛韦后,遂拥其即帝位。
在位三年,传位于太子隆基,自为太上皇
卒谥大圣真皇帝
帝讳
高宗第八子。
龙朔二年生。
封殷王
乾封元年封豫王
总章二年封冀王
初名旭轮
改名轮
上元三年封相王
永淳二年又封豫。
改今名。
嗣圣元年二月即位。
武后临朝。
天授元年降为皇嗣
仍名
圣历元年又封相。
复今名。
神龙二年改封安国相王
唐隆元年六月复辟。
延和元年八月传位元宗。
在位三年。
年五十五。
谥曰大圣贞皇帝
庙号睿宗
加尊元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集十卷。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柴宗训后周 953 — 973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柴宗训 恭帝 显德 959年—960年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53—973 【介绍】: 五代后周皇帝。
柴荣第四子。
七岁封梁王
同年即位,立八月,逊位于宋,降封郑王
宋开宝中卒,谥恭
帝讳宗训
世宗子。
广顺三年生。
显德六年六月封梁王
其月即位。
七年正月
禅位于宋。
降封郑王
在位一年。
入宋十三年薨。
年二十一。
谥曰恭皇帝
僧惠忠武周 683 — 76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83—769 【介绍】: 或作慧忠
唐僧。
润州上元人俗姓王
幼不食荤腥,年二十三出家,配居升州庄严寺
后礼谒牛头山威禅师,遂住此山四十年,终日兀坐,寒暑一衲。
有《见性序》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润州上元王氏子。
神龙初生。
二十有三年矣。
遂以童子。
试经获度。
仍配居庄严寺
志节。
为时辈所推重。
寻游方。
威禅师牛头山有契悟。
因悉以山门委之。
使踵住持事。
由是益精励。
行头陀山泽中。
一衲一铛。
晏坐绳床。
终日夕。
开元二十七年
县令长孙遂。
造山验视。
至山半。
虎当道跑哮。
莫能前。
闻之遽迎遂。
且使虎去。
天宝初
州牧里豪请自山归庄严。
起仆易挠。
寺为一新。
又将徙建法堂于殿之东隅。
感二神人。
为定基址。
适其地有古树。
而鹊巢其上。
不忍伐。
后鹊竟他巢。
若有知者。
异哉。
大历四年六月十五日
集众布萨。
晚命侍者
治浴剃发。
如无恙时。
夜则云气绚烂若闻空中有乐音者。
翌旦坐逝。
春秋八十七。
当忠之在山也。
有悬铛树挂衣
未寂之前一年。
藤树皆萎。
其年九月
说法高座。
水忽迸流四绕。
风雨震荡。
白虹贯东南。
郡守韦损备仪仗送还山。
五年阇维收舍利不胜计。
其馀行迹语句。
载传灯录。
释惠忠
俗姓王
润州上元人也。
初在母孕。
忽遇异僧谓曰。
所生贵子当为天人矣。
诞育已来不食荤腥。
有异常童。
禀性敦厚。
年二十三以经业见度。
神龙元年也。
遂配庄严寺
志节高简为时辈所推。
牛头山威禅师
袭达磨踪得佛法印。
遂造山礼谒。
乃曰。
山主来矣。
因为说法顿悟上乘。
既得人如老氏之逢尹喜
乃命入室付法传灯。
并委山门之事。
遂出廛聚。
即继踵兹峰夙夜精励。
常头陀山泽。
饮泉藉草一食延时。
每用一铛。
众味同煮。
用毕悬于树杪。
方复绳。
床晏坐终日如杌。
衣不易时寒暑一纳。
积四十年。
遂彰灵应非一。
州牧明贤频诣山礼谒。
再请至郡施化道俗。
天宝初年始出止庄严。
以为梁朝旧寺庄严最盛。
今已岁古凋残。
兴怀修葺。
遂于殿东拟创法堂。
先有古木鹊巢其顶。
工人将欲伐之。
曰。
且止待鹊移去始当伐之。
因至树祝曰。
此地造堂当速移去。
言毕其鹊竞衔柴迁寓他树合郭道俗观者如堵。
莫不叹异。
又立基未定忽有二神人为上其处。
因乃定焉。
虽汲引无废神旷不挠。
四方之侣相依日至。
大历三年
山门石室前有挂衣
是岁盛夏忽然枯悴。
灵芝且不复生。
至九月演法高座。
无故水出绕座而转。
至四年六月十五日集众布萨。
至晚乃命侍者剃发浴躯。
是夜瑞云覆刹天乐闻空。
十六朝怡然坐化。
时风雨震荡树木摧折。
和州延祚僧徒
其夕咸见白虹直东西贯于山中。
鸟兽哀鸣林壑岩间。
哭声数日方止。
岳牧韦公损闻而哀怆。
遣使赠赙。
并令上刘君备仪送归山。
于时炎蒸。
至七月七天降雨绝凉。
八日神柩出纤尘不飞。
又有群鹤徘徊舆上。
送至山门。
瘗后数日坟内放光照于山林。
五年春依外国法茶毗。
获舍利不可胜计。
圆细如珠光彩莹彻。
远近道俗有恨无所剋获。
咸于焚身处煨烬中至
凡百千人。
皆得舍利。
故知法身圆应感物无穷。
圣力潜通光腾千古。
门人起木塔。
春秋八十七矣。
身逾七尺。
霜眉径寸仪容殊伟燕𪁟龙腮神气孤。
拔。
色如金聚。
含光玉润若梵僧。
所居帐帏弗张蚊蚋不犯。
曾居兰若幽栖竹深邃。
尝有虎鹿并各产子驯绕入室曾无惧色。
开元二十七年上元令。
孙遂初脱略异闻。
躬造山询验。
及到山半猛虎当路瓟吼。
遂乃惊怖莫知所为。
闻出林晓喻。
虎因寝声伏于林中。
遂恐慑合掌礼谢而回。
又向吴郡具戒院中。
凌霄盛夏萎悴。
人拟伐之。
威大师曰。
勿剪惠忠还日其更生。
人不之信。
还其重茂矣。
又昔有供僧谷仓在庄。
夜有张盗来窃之。
虎乃吼唤逐之。
盗弃负器而逃。
其类夥多良难骤述。
著见性序及行路难。
精旨妙密盛行干世。
又邺中释圆寂
氏族生地俱不可寻。
初从嵩山见老安禅师
道契相符莫测涯岸。
高宗咸亨二年生计终岁。
已一百有奇年矣。
襄州节度使严绶倾心供养。
亦号无生和尚焉
释惠忠
俗姓王氏
润州上元人也。
初在母孕忽遇异僧。
谓曰。
所生贵子当为天人矣。
诞育已来不食荤腥有异常童。
禀性敦厚。
年二十三以经业见度。
神龙元年也。
遂配庄严寺
牛头山威禅师造山礼谒。
乃曰。
山主来矣。
因为说法。
夙夜精勤。
常头陀山泽饮泉藉草一食延时。
每用一铛众味同煮。
用毕悬于树杪。
方坐绳床宴坐终日如杌。
衣不易时寒暑一纳。
积四十年。
遂彰灵应
州牧明贤频诣山礼谒。
再请至郡施化道俗。
天宝初始出止庄严。
以为梁朝旧寺庄严最盛。
今已岁古凋残兴怀修葺。
遂于殿东拟创法堂。
先有古木鹊巢其顶。
工人将欲伐之。
曰且止。
待鹊移去始当伐之。
因至树祝曰。
此地造堂当速移去。
言毕其鹊衔柴迁寓他树。
道俗观者莫不叹异。
又立基未定。
忽有二神人为止其处。
因乃定焉。
虽汲引无废神旷不挠。
四方之侣相依日至。
大历三年山门石室前有挂衣
是岁盛夏忽然枯悴。
灵芝且不复生。
至九月演法高座。
无故水出绕座而转。
至四年六月十五日集众布萨。
至晚乃命侍者剃发浴躯。
是夜瑞云覆刹天乐闻空。
十六朝怡然坐化。
时风雨震荡树木摧折。
山中鸟兽哀鸣林壑。
岩间哭声数日方止。
春秋八十有七。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如一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开元末
尝典福州钟山
床座俄有僧。
疥癞被体。
衣服破垢。
而脓血虱虮狼藉。
见者去之。
他僧之与居者。
皆相戒不肯亵近。
一独抚视加厚。
时为浣濯扪拭。
又求善药使传治。
遂辞去。
一问所归地。
大乘寺东之庵也。
一曰。
我习知此地。
然无所谓庵者。
曰公不我信。
则他日宜一来。
后一果往。
则其僧已迎笑户外。
楼阁殿堂壮丽。
留信宿。
其僧送出山。
既挥手别。
稍回顾。
则但丹崖翠壁。
老树奇石而已。
释如一
不知何许人也。
开元末为僧典床座。
俄有僧遍身疮疥。
衣服褴缕巡绕寺中。
僧众睹之无不厌恶。
唯一见而𢡞焉。
延入常住别堂。
安置度夏。
夏末辞去。
一问去何所。
答曰。
归庵中。
又问。
庵在何也。
只在大乘寺东。
一曰。
某日前方自彼来勿见庵处。
曰不信但来相访。
某两日后专来。
一遂往。
果见前僧在岩口相候。
因携手入一精舍。
楼阁森耸殿堂交错。
且非人间景物。
三日遣一公下山。
回首见悉是岩石方知圣寺耳。
一由是倍力修进愿预圣流云。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鉴真武周 688 — 76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88—763 【介绍】: 唐僧。
扬州江阳人俗姓淳于
器度宏博。
武则天时智满禅师,循其奖训。
二十二岁受具足戒。
寻游二京,遍研三藏。
后住扬州大云寺,专宏戒律。
玄宗开元中日本国遣使延之,遂东渡,前五次均未成功,天宝十二载,第六次航行始达日本国,时鉴真已失明。
日本天皇授“传灯大法师”,后又造唐招提寺使居之,教法大行,号“过海大师”、“唐大和尚”,为日本国传戒律之始祖。
卒于日本
鉴真精医学、通《本草》,传有《鉴真上人秘方》,其随行弟子思托、如宝、法力等又精于塑造佛像与建造寺塔,故于日本医学、雕塑、建筑等颇有影响。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淳于氏
广陵江阳县人也。
总丱之岁。
侍父入大云寺
见佛像感悟。
求出家。
父奇其志许之。
遂依智满禅师
听训诲。
长安元年
诏天下度僧。
因获隶寺为息慈。
大云即今之隆兴寺也。
神龙初
道岸律师先受菩萨戒。
景龙初乃复诣长安实际寺
荆州恒景律师
登具足戒。
观光两京。
陶冶三藏。
阅数稔。
言旋淮海。
以戒律利物。
郁为一方宗首。
开元中
日本国沙门荣睿普照等。
足而请曰。
吾国居大海中。
距华夏。
以风之逆顺。
为近远。
而未易以道路计。
然佛法于天下。
固无彼此之沮。
而师范之来。
或难之。
此三宗之传。
所以犹缺然也。
和尚其能辍此方之化。
为吾国之行。
则善矣。
因感其意。
而问曰。
昔闻南岳思禅师生彼为王。
兴起大教。
又闻国相长屋
造千袈裟附舶。
施中国名德。
且绣偈于衣缘曰。
山川异域。
风月同天。
寄诸佛子。
共结来缘。
以此言之。
则诚善地也。
吾何为自弃。
而不为是行哉。
乃募比丘思托等十四人。
天宝二年六月
买舟载经律。
由杨子江至越州浦止。
署风山出洋。
遇风涛盛壮。
舟几溺。
俄见空中。
神将介甲而立。
风涛寻定。
所历蛇海鱼海鸟海之异。
而后抵日本
王躬迎导入城。
安止大寺中。
遽即其寺之卢遮那殿立坛。
以为王受菩萨戒。
次及夫人王子等。
且选本土有德行沙门十人为师。
沙弥澄脩等四百人。
教以白羯磨法。
国之造寺施田者日至。
号大和尚
后无疾辞众。
逝于天平宝寺。
七年癸卯岁。
五月五日
代宗广德元年也。
寿七十七。
释鉴真
姓淳于氏
广陵江阳县人也。
总丱俊明器度宏博能典谒矣。
随父入大云寺
见佛像感动夙心。
因白父求出家。
父奇其志许焉。
登便就智满禅师循其奖训。
天后长安元年诏于天下度僧。
乃为息慈配住本寺。
后改为龙兴
中宗孝和帝神龙元年
道岸律师受菩萨戒。
景龙元年长安
至二年三月二十八日实际寺荆州恒景律师边得戒。
虽新发意有老成风。
观光两京名师陶诱。
三藏教法数稔该通。
动必研几曾无矜伐。
言旋淮海以戒律化诱。
郁为一方宗首。
冰池印月适足清明
貌座扬音良多响答。
日本国沙门荣睿普照等。
东来募法用补缺然。
于开元年中达于扬州
爰来请问。
足曰。
我国在海之中。
不知距齐州几千万里。
虽有法而无传法人。
譬犹终夜有求于幽室非烛何见乎。
愿师可能辍此方之利乐为海东之导师乎。
真观其所以察其翘勤。
乃问之曰。
昔闻南岳思禅师生彼为国王兴隆佛法。
是乎。
又闻彼国长屋曾造千袈裟来施中华名德。
复于衣缘绣偈云。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寄诸佛子共结来缘。
以此思之诚是佛法有缘之地也。
许行焉。
所言长屋者则相国也。
乃慕比丘思托等一十四人。
买舟自广陵赍经律法离
天宝二载六月也。
越州浦止署风山。
夜梦甚灵异。
才出洋遇恶风涛。
舟人顾其垂没。
有投弃𣝕香木者。
闻空中声云。
勿弃投。
时见舳舻各有神将介甲操仗焉。
寻时风定俄漂入蛇海。
其蛇长三丈馀。
色若锦文。
后入鱼海。
鱼长尺馀。
空中。
次一洋纯见飞鸟。
集于舟背压之几没洎出鸟海乏水。
俄泊一岛。
池且泓澄人饮甘美。
相次达于日本
其国王欢喜迎入城大寺安止。
初于卢遮那殿前立坛。
为国王授菩萨戒。
次夫人王子等。
然后教本土有德沙门十员。
沙弥澄修等四百人。
用白四羯磨法也。
又有王子一品亲田。
舍宅造寺号招提
施水田一百顷。
自是已来长敷律藏受教者多。
彼国号大和尚
传戒律之始祖也。
日本天平宝字七年癸卯岁五月五日无疾辞众坐亡。
身不倾坏。
唐代宗广德元年矣。
春秋七十七。
至今其身不施苧漆。
王贵人信士时将宝香涂之。
僧思托著东征传祥述焉。
释鉴真
姓淳于氏
广陵江阳县人也。
总角随父入大云寺
见佛像感动夙心。
因白父求出家。
父奇其志许焉。
后为一方宗首。
日本国沙门荣睿普照等。
东来募法。
许往。
遂买舟自广陵赍经律法离岸。
越州浦止署风山。
夜梦甚灵异。
才出洋遇恶风涛。
舟人顾其垂没。
有投弃𣝕(音笺)香木者。
闻空中声云。
勿投弃。
时见舳舻各有神将介甲操仗焉。
寻时风定俄漂入蛇海。
其蛇长三丈馀。
色若锦文。
后入鱼海。
鱼长尺馀。
飞满空中。
次一洋纯见飞鸟。
集于舟背压之几没。
洎出鸟海乏水。
俄泊一岛。
池且泓澄人饮甘美。
相次达于日本
其国王欢喜迎入城大寺安止。
号大和尚
代宗广德元年无疾辞众坐亡。
身不倾坏。
至今其身不施苧漆。
其国国王贵人信士。
时将宝香涂之。
姓淳于
广陵江阳县人
总丱俊明。
随父母入大云寺
见佛像。
白父求出家。
父奇其志许焉。
便就智满禅师
循其奖训。
天后长安元年
诏于天下度僧。
乃为息慈配住本寺。
后改为龙兴
中宗孝和帝
神龙元年
道岸律师受菩萨戒。
以戒律化诱。
郁为宗首。
日本国沙门荣睿普照等。
东来募法。
于开元年中。
达于杨州
爰来请问。
足曰。
我国在海之中。
不知距齐州几千万里。
虽有法而无传法人。
譬犹终夜有求于幽室。
非烛何见乎。
愿师辍此方之利乐。
为海东之导师。
问之曰。
昔闻南岳思禅师
生彼为国王兴隆佛法。
是乎。
又闻彼国长屋(相国名)曾造千袈裟。
来施中华。
名德
复于衣缘绣偈云。
山川异域。
风月同天。
寄诸佛子。
共结来缘。
以此思之。
诚是佛法有缘之地也。
许行焉。
乃募比丘思托等十四人。
买舟自广陵
赍经律法。
天宝二年六月
越州浦。
止署风山。
才出洋。
遇恶风涛。
舟人顾其垂没。
有投弃[亻笺]香木者。
闻空中声云。
勿投弃。
时见舳舻各有。
神将介甲操仗焉。
寻时风定。
俄漂入蛇海。
其蛇长三丈馀。
色若锦文。
后入鱼。
海鱼长尺馀。
空中。
次一洋。
纯见飞鸟。
集于舟背压之几没。
洎出鸟海乏水。
俄泊一岛。
池且泓澄人饮甘美。
次达日本
其国王欢喜。
迎入城大寺安止。
初于卢遮那殿前立坛。
为国王授菩萨戒。
次夫人王子等。
然后教本土有德沙门沙弥澄修等四百人。
用白四羯磨法也。
又有王子一品亲田。
舍宅造寺。
号招提
施水田一百顷。
自是已来。
长敷律藏。
受教者多。
彼国传戒律之始祖也。
日本天平宝字七年。
癸卯岁。
五月五日
无疾辞众坐亡。
唐代宗广德元年
春秋七十七。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